在脂质组学与代谢分析领域,Methyl Heptadecanoate(十七烷酸甲酯)正以 “内标级脂质标准品” 的身份,成为解析脂代谢通路、验证脂质检测方法的 “基准研究工具”!作为一种非天然偶数碳脂肪酸甲酯(十七碳结构),它因 “结构稳定、无内源性干扰” 的特性,完美适配动物、植物、微生物的脂质定量分析 —— 既能作为内标校准质谱检测偏差(定量误差<3%),又能模拟脂肪酸代谢中间产物,为脂类合成、β- 氧化等机制研究提供 “可追踪、可对比” 的模型,让脂质研究从 “定性描述” 迈向 “定量精准化”!
核心优势:脂质标准品的 “三大基准特性”
Methyl Heptadecanoate 的不可替代性,源于结构特性与实验需求的精准匹配:
内标 “零干扰优势”:自然界脂肪酸多为偶数碳(如 16 碳、18 碳),而十七碳结构使其在生物样本中无内源性存在(检测值<0.01nmol/mg 组织),作为内标时可避免 “自身信号与样本信号重叠” 问题,在 LC-MS 检测中,对棕榈酸甲酯(C16:0)、硬脂酸甲酯(C18:0)的定量回收率提升至 95%-100%(传统偶数碳内标回收率常因干扰降至 85%);
化学稳定性 “碾压级”:在 4℃储存条件下,半衰期>12 个月(脂肪酸易氧化,半衰期仅 3 个月),且对 pH(3-10)、温度(-20℃至 60℃)不敏感,在脂质提取过程中(如皂化、甲酯化处理)回收率>98%,解决了脂质标准品 “易降解、批次差异大” 的痛点;
应用场景 “全链路覆盖”:既能作为 “定量内标” 用于血浆、组织的脂质组学分析,又能作为 “底物探针” 研究脂肪酸甲酯酶活性(如 LPL、HL),还能作为 “质控标样” 验证脂质检测方法的重复性(日内 RSD<2%),从样品前处理到数据校准全程适配。
三大核心科研应用场景:从定量分析到机制研究
1. 脂质组学定量分析的 “基准内标”
在代谢组学研究中:
绝对定量精准校准:在人血浆脂质检测中,添加 0.1μM 该化合物作为内标,可校准 LC-MS 的基质效应(信号抑制率从 25% 降至 5%),使甘油三酯、磷脂等 15 类脂质的定量 RSD(相对标准偏差)<3%,较无内标时(RSD 8%-12%)精度提升 3 倍;
样本前处理质控:通过监测其在脂质提取过程中的回收率(需>90%),可快速判断实验操作是否规范 —— 若回收率<80%,提示提取步骤存在问题(如溶剂比例不当、离心不完全),避免因前处理误差导致的结果偏差。
2. 脂肪酸代谢与脂酶活性研究
在脂代谢机制研究中:
脂解酶活性测定:作为人工底物,可被脂蛋白脂酶(LPL)水解为十七烷酸(水解率与天然底物 C16:0 甲酯相当),通过检测产物生成速率(412nm 比色法),可精准量化 LPL 活性(单位时间吸光度变化与酶活性呈线性相关,R2=0.998),且不受内源性脂肪酸干扰;
β- 氧化通路验证:在肝细胞线粒体离体体系中,该化合物可被导入 β- 氧化路径(代谢产物十七烯酸甲酯检测量随时间递增),添加肉碱棕榈酰转移酶(CPT)抑制剂后,代谢产物减少 60%,证实其通过经典脂肪酸氧化通路代谢,为研究脂肪酸甲酯的能量代谢机制提供模型。
3. 食品与微生物脂质研究的 “特征标志物”
在应用研究中:
食品脂质氧化监测:在植物油储存实验中,以该化合物为内标,可定量检测氧化产物(如氢过氧化物)的生成量 —— 储存 30 天后,橄榄油中氧化产物浓度从 0.2μM 升至 1.8μM,且与酸价(AV)呈显著正相关(R2=0.92),为食品氧化变质的早期预警提供量化指标;
微生物脂质合成调控:在酵母菌脂质积累模型中,添加该化合物(作为非天然碳源)后,通过追踪其在脂质中的掺入比例(GC-MS 检测),发现酵母菌可将十七碳链整合至甘油三酯(占总甘油三酯的 8%),揭示微生物对奇数碳脂肪酸的利用机制,为微生物油脂合成优化提供依据。
实验数据实证:基准标样的 “硬核性能”
定量精度:在血浆甘油三酯检测中,以该化合物为内标时,日内定量 RSD=1.8%,日间 RSD=2.5%,远低于无内标时的 8.3% 和 10.2%;
稳定性测试:4℃储存 6 个月后,其纯度仍保持 99.5%(初始纯度 99.8%),而 C16:0 甲酯因氧化纯度降至 97.2%;
酶活性测定:LPL 催化该底物的 Km 值为 0.35mM,与天然 C16:0 甲酯(0.32mM)接近,证实其作为替代底物的可靠性。
订购:400-086-2158
来源:https://www.med-life.cn/product/1274142.html